这种状态是被一种叫做预防性方案,或叫做替代性原则,来激发的。
疾病,意外,死亡,道德偏见,这几点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共敌”,而且也是破坏幸福的要害,是无法通过主观努力去克服的磨难,所以保险工具才会逐一应运而生。
虽然,幸福的状态不是永恒的,一旦被天道运行的规律所打破,破镜重圆的概率很小,但是人们大多愿意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因此,保险工具作为一种基于替代性原则和预防性方案的措施,就成为了降低那个代价的备选途径。它没有能力和责任复原一切,但是它可以降低这个过程中的代价。
而人们需要理解和敬畏天道运行的规律,懂得什么样的愿景背后是什么样的代价,这样才可以以一种完整的心态去接纳保险工具。
保险公司为什么认为人们需要保险呢?
保险公司是做生意的机构,生意中最为重视且赖以生存的就是供需关系。
保险工具出现的历史背景和设计原理,都听出耳茧子了,这里不提。
我们就说保险业务的供需关系是如何扩大的吧。
大多数保险公司的整体运营结构如上图所示,这是一种简化表述的结构,实际上肯定是要复杂得多的。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保险公司的成立,完全可以从中间切成两个部分,均可以独立运转。
开保险公司的人,原本也是有投资管理实力和经营门道的,并非只会做保险生意。当然,有的保险公司发展路线特别纯粹的,经营主体只有保险运营,或是非常侧重保险运营。
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往往是双驱动,双源型的经济运营体,这么说来,岂不是说比起其它类型的公司来说,更容易三心两意?
其实不然的,保险业务与其它所有业务都不相同的一点,就是“来钱快付钱慢”,不要曲解这句话的含义哦,意思就是,这其实就是所有投资者都愿意伸手进去的一种融资经营形态,收到投进来的钱很快,约定好要兑付的钱则可能要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才会给出去。但是经营的风险也不可谓不大,因为既然是“来钱快付钱慢”,那么给到对方的条件就是“来钱少付钱多”,如果计算不精确,就很有可能赔个底朝天,所以才需要精算,而且要求股东的实力过硬,注册资本不仅要充足,而且随时可以继续追加注资。
直白地讲,这就是一种博弈,在价格、成本、天时地利等众多因素下产生的一种博弈。保险公司唯一担心的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股东风,就是人和,所谓人和,就是老百姓愿不愿意跟它“赌”,有多少老百姓跟它“赌”。
因此,保险公司一流资质的精算师,都是“北美精算师”,是世界上最会精打细算的一帮人,这帮人最大的就业去向就是两个地方:去保险公司设计保险产品,去博彩公司设计赔率玩法。
写到这里是不是豁然开朗了呢!!没错, 保险公司与保民,从本质上讲就好比是赌场的庄与闲,保险公司要求的是总体上浮盈率要略胜一筹,保民的要求是你必须要讲信誉。(因此说信誉是保险公司唯一的生命线)
那是不是说买保险就是一种类似于赌博的行径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因为自从有了保险公司这种社会机制以后,其实你参与不参与都是在“赌”了,不是吗?
你买了保险其实是在赌确幸,你不买保险其实是在赌侥幸。因为真要落实到赌上面,那也最终是演变成人类的文明智慧与天道运行之间的一场豪赌!
社会管理者为什么认为人们需要保险呢?
上面提到过,疾病、意外、死亡和道德偏见,是无法通过主观意愿去避免和阻止的,然而,疾病、意外和死亡好理解,但什么是道德偏见呢?
道德偏见,是每个人都必然存在的心智模式,通俗的理解就是人性的自私、贪婪、阴暗等等。保险工具是如何针对道德偏见来做预防的呢?答案是,指定和默认。
指定生存受益人,指定身故受益人,默认生存受益人,等等,不仅合同载明,而且得到了诸如《合同法》、《债务法》、《婚姻法》和专门的《保险法》等法律条例的配合与支持,那么就可以将以道德偏见引发的危机最大程度地降低。
特别是那些强制险和半强制险,如交强险、学平险、旅游险、雇主责任险、商业水火险、工程险等等,能有效消解纠纷,促进和谐,避免由道德偏见引发的二次加害。
还有一些险,则具有转移支付的治理调度功能,比如社会福利保险,公司团体保险等等。
社会管理者之所以认同并借助保险来搭建部分治理模块,就是在于保险所拥有的某些特性,譬如削峰填谷、转移支付,又譬如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等,接近于税务职能却又不属于税务系统,因此在社会治理方面,保险工具与税务工具可以互为良好的补充。
8. 为什么需要买保险的原因
买了房贷保险后,一旦被保险人还不上贷款,在符合保险公司签订的保险合同责任范围内
保险公司会第一时间替被保险人还上剩余的贷款。
文章TAG:生意人为什么买保险生意 生意人 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