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中产阶层为什么比穷人更焦虑,中国的中产阶层为什么比穷人更焦虑
来源:整理 编辑:理财网 2025-05-18 03:51:26
1,中国的中产阶层为什么比穷人更焦虑
中国从定义来讲有一些中产,但是从实际生活出发,中产是很难出现的。比如飙升的房价和物价,还有人民币的汇率不稳定,都让这些“中产”一不小心就变成穷人,并体会不到来自中产的乐趣。
2,为什么中产阶级或半富不贫的人后顾之忧程度会大于富裕阶级和贫穷阶
中产阶级或者半富不平的人,其实是一群积极努力向上的人,他们往往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才积累到现在的财富,他们懂得理想只有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如果不努力可能会退后或者失去现有的财富,所以他们的后顾之忧程度很大,焦虑观最强烈;而富裕阶级财富相当的丰厚,不会担心花玩,所以,后顾之忧程度很小,焦虑感不强烈;穷人对这方面考虑的就比较少,他们懒得去追求更多,懒得想,得过且过,后顾之忧不太强烈,这方面的焦虑感很少。这个不是很简单啊,首先,富裕阶级这个层面的人手上比较宽裕,比较有底气,存款或者是说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少很多后顾之忧,能够有抵御风险之类的越大,可以比较充足的余地,不管是干什么都可以留点余地,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后顾之忧了,毕竟还是有本钱的,有什么风险或者后顾之忧也可以有底气去抗。
3,为什么中产家庭对子女教育最为焦虑
中产的焦虑其实是有多方面的,有现实经济上的压力,也有对自身职业不确定的担心,还有对于未来家庭阶层降级的忧虑等等。而目前中产阶级能够把握的或许只有孩子教育这一条路似乎还有一定的把控力,因此就希望尽自身最大的能力和资源投入,以便可以减轻这种焦虑。对于“烧钱式”教育,我个人觉得主要花费无外乎几个方面,1、择校上的花费;2、校外补习的花费;3、以孩子国内外夏令营为主的活动性费用;4、最后就是一些孩子生日、节日之类的应酬性费用。那这些投入里边是不是有非理性的部分呢,肯定是有的,不管是哪方面都存在攀比和浪费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折射出来的,很难说是由于“教育性的投入”,我更愿意理解为所谓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一种彰显。因此,如果从这个角度而言,这种的投入不能单纯从教育角度来理解,实际上要从中产阶级生存状态以及生活现实等更广的角度进行理解,这样也许就更能理解了。没有必要这样 我教育我家孩子从来不会束缚他们 都是让我家孩子自由的成长可能看的更远一些吧,当然也不排除是接触面比较广一些。所以都是有可能的。
4,为什么中产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精神崩溃
今年的教育类的火帖,都是一个套路的。《教育鄙视链》《3万月薪撑不起娃一个暑假》《牛娃之殇》,有的可能是哭穷划胖,有的可能是媒体炒作但能引起这么大的社会讨论,必定是拨动了很多人心底一根弦,就是:我堂堂一个高学历高收入中产,怎么活得这么憋屈捏?“怎么办?怎么办?”尤其是为了娃的教育,老娘我那是操碎了心啊!“我的娃,我的娃”其实,所有的帖,吐槽的都是一个老问题:中产焦虑。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拼财力,实力怎样自己心里有数;拼精力,你就不要自己的生活,事业和兴趣啦?拼娃,娃的资质和天赋有它不可控的地方,非要用自己财力,精力的上限去硬拼,是一切焦虑的根源。今天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绝不是鸡汤,是解药。为什么中产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精神崩溃?17-10-14 晴朗n5o3... + 关注献花(0) 收藏 今年的教育类的火帖,都是一个套路的。《教育鄙视链》《3万月薪撑不起娃一个暑假》《牛娃之殇》,有的可能是哭穷划胖,有的可能是媒体炒作但能引起这么大的社会讨论,必定是拨动了很多人心底一根弦,就是:我堂堂一个高学历高收入中产,怎么活得这么憋屈捏??“怎么办?怎么办?”尤其是为了娃的教育,老娘我那是操碎了心啊!?“我的娃,我的娃”其实,所有的帖,吐槽的都是一个老问题:中产焦虑。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拼财力,实力怎样自己心里有数;拼精力,你就不要自己的生活,事业和兴趣啦?拼娃,娃的资质和天赋有它不可控的地方,非要用自己财力,精力的上限去硬拼,是一切焦虑的根源。今天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绝不是鸡汤,是解药。?01前有《欢乐颂》,后有《小别离》,阶层僵化的讨论一时间充斥着每个人的朋友圈。在阶层动态平衡的金字塔中,顶层人群玩转规则、不受影响,底层人群放弃希望、降低预期,他们都有相对轻松的心态。唯有夹在中间的中产,如临大敌、困于瓶颈。中产焦虑的来源一般来自这几方面,一是,社会的变化太快。不管是代际之间的变化,还是在一代人之内能够看到变化,这个速度在当下中国是非常之快。很多人在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完成了一次社会阶层的重组。这一点,在以前大家都很穷的时候,是没有什么感觉的。
5,虽然每个阶层的人都有一定的压力那么为什么中产阶级的精神压力竞争
那是因为中层的人,正处在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努力就是上去,压力会少很多,不努力,就下去,已经在最下面的,那还有什么压力可言呢。生存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压力自然有,就像你说的,每个阶层都有每个阶层的压力,因为你不是那个阶层的人,所以他们的压力,你想象不到,不能感同身受。但是我们都会忽视自己拥有的东西,而去羡慕别人的拥有的东西,这是人性格中不好的地方。其实,不要想太多,如果你有目标,就为之努力奋斗,成功了不妄一场努力,失败了,也不要灰心丧气,有时,一件事情,结婚虽然重要,但过程是无可取代的。说了一大通,不知所云,最后盛碗鸡汤给你,所谓压力,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外人给不了你压力,压力都是自己给自己的。因为幻想和渴望,人的思考与进步来源于不安分,有点小资本夹在中间不上不下,对进入上层的幻想骚动,对倒退下层的无助恐惧。加之这几年经济增长,中产阶层中进入上层人数猛增,生存本能驱使加之对自身能力估计不足,自然会出现沮丧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份最新调查结论:“6万元-50万元,这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计算)的标准。”在我国,“中产”首次得到了这样清晰的数字化界定。 6万的门槛怎么来? “6万元-50万元”的标准来自国家统计局城调队的一份抽样调查。 这项调查历时4个多月,发放问卷30万份,有效问卷263584份。据相关人员透露,完成这项调查最低人工费用支出600万元。 据相关人员解释,“6万元-50万元”的标准“并不是一个单向的推导,也是用结果验证了的”。测算的起点来自于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均gdp起点(3470美元)和上限(8000美元),要将这两个数据相应转换为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指标,牵涉到三重换算: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之间的换算,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换算,购买力评价标准换算。但对于购买力评价标准这个最重要的指标“在我国是保密的,不能公布”。 根据三重换算而来的收入参考标准,家庭年均收入下限6.5万元,上限是18万元左右,同时考虑到我国地区间居民家庭收入差距较大,最终被界定出来的标准是6万-50万。按照这个标准推算,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将由现在的5.04%扩大到45%。 6万到50万家庭年收入的界限,看起来似乎是让人充满希望的“中产”指标 这就是因为他们不上不下的地位。他们想和上层社会的人比,可是很努力也达不到。又不可能和下层人那样,只要吃饱穿暖就满足了。中产阶级很容易走下坡路,一不小心就成了低产阶级,同时又想成为上层阶级,所以夹在中间挺不容易的。
文章TAG:
中国的中产阶层为什么比穷人更焦虑 中国的中产阶层为什么比穷人更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