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净收益是什么意思

净收益也叫净利润(Net Profit) 是指在利润总额中按规定交纳了所得税以后公司的利润留存,一般也称为税后利润或净收入。净利润的计算公式为:净利润=利润总额×(1-所得税率)净利润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
净收益也叫净利润(net profit) 是指在利润总额中按规定交纳了所得税以后公司的利润留存,一般也称为税后利润或净收入。 净利润的计算公式为:净利润=利润总额×(1-所得税率) 净利润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

净收益是什么意思

2,所得税计算里的收入总额和会计里的收入是不是不是同一个概念投资

所得税中的收入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指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部分均为收入(比如会计中的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主营业务收入都算作所得税的收入)这里你可以认为收入是指应当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税法收益,第二,所得税申报表主表第一行所列营业收入并非完全等同于会计营业收入,其计算项目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此两项通常作为会计主营业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借款利息、租金收入(不含融资租赁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收入)以及所得税视同销售确认的收入。主表第一行所列的营业收入会作为所得税计算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的基数。
所得税会计不是指财务人员,不是指从事所得税账务处理的财务人员,一般企业不单设此岗位。由主管会计兼任。 你想想,所得税是按季度预交,按年汇算清缴,需要专门一个会计来进行账务处理吗,不需要,况且,其账务处理是和其他账务处理连在一起的,很难独立出来,因此它不需要单独设立一个岗位,我只见过总账会计,往来会计,材料会计,成本会计之类的,从没有见过所得税会计。所得税会计是指对所得税费用进行会计核算,对会计所得与税务所得如何进行差异分析并进行调整的专门会计核算方法。它有一个独立的会计准则来规范它。主要任务是确定时间性差异,并对时间性差异进行账务处理。这么一揽子事情叫所得税会计。

所得税计算里的收入总额和会计里的收入是不是不是同一个概念投资

3,什么是EBIT

ebit(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即利税前收益或利润利润)  ebit,全称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即利税前收益,从字面意思可知是扣除利息、所得税之前的利润。计算公式有两种,ebit=净利润+所得税+利息,或ebit=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笑望采纳,谢谢!
EBIT定义  EBIT,全称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即息税前利润,从字面意思可知是扣除利息、所得税之前的利润。 EBIT的计算公式  EBIT的计算公式有两种,   EBIT=净利润+所得税+利息   或  EBIT=经营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EBIT通过剔除所得税和利息,可以使投资者评价项目时不用考虑项目适用的所得税率和融资成本,这样方便投资者将项目放在不同的资本结构中进行考察。EBIT与净利润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剔除了资本结构和所得税政策的影响。如此,同一行业中的不同企业之间,无论所在地的所得税率有多大差异,或是资本结构有多大的差异,都能够拿出EBIT这类指标来更为准确的比较盈利能力。而同一企业在分析不同时期盈利能力变化时,使用EBIT也较净利润更具可比性。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即息税前利润 ,从字面意思可知是扣除利息、所得税之前的利润。

什么是EBIT

4,应税收益的定义是什么

应税收益又称应税所得,是每一纳税年度企业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余额。是由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其确认、计量的和报告的依据是税法及有关规定,对收入和准予扣除项目的界定标准是税法规定的收入和费用的定义及特征。永久性差异的形成:永久性差异是指一个时期内因所得税法规定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所规定的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的口径(范围)的不同而引起的应税利润和会计利润之间的差额。这种差额在本期发生,并不在以后各期转回,即一旦发生是永远存在的。具体来说,有以下二种类型:(1)确认收益的差异。企业获得某项收益,确认时通常有二种情况:一是按会计制度确认为收益,但按所得税法规定不作为应税收益;另一是按会计制度不做为收益,而按所得税法规定则作为应税收益。如企业购买国库券取得利息收入,按会计制度规定计入会计利润,但按税法规定不计入应税利润。又如税法规定,纳税人在基本建设、专项工程及职工福利等方面使用本企业的商品、产品的,均按货价与成本的差额计入应税利润。但会计制度规定可按成本价转账,不产生利润。(2)确认费用或损失的差异。企业发生某些费用和损失,确认时也有二种情况:一是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可以计入当期损益,从收益中扣除,但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税利润中不允许扣除;另一是按所得税法定,可以计入当期损益,而会计制度不确认为费用或损失。企业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超过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部分,按会计制度规定可作为费用列支,而所得税法则规定不得作为费用在应税利润中扣除。时间性差异的形成:时间性差异又称暂时性差异,是指一个时期内所得税法规定和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所规定收益、费用或损失的时间不同而引起的应税利润和会计利润之间的差额。由于这种差额在本期发生,但随时间的推移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会发生逆转,即从各期总和看,最终应税利润和会计利润之间差额将消失而不会永远存在,因此是“暂时”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类型:(1)确定收益期的差异。当企业取得某项收益在确定收益期方面有二种差异:一是按企业会计制度确定为以后期间收益,但按所得税法规定确认为当期应税利润;另一是按企业会计准则确认为当期收益,而按所得税法规定需待以后确认应税利润,如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进行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企业应在取得股权投资后,按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净亏损的份额,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并确认当期投资损益。但按照所得税法规定,这部分投资收益需待投资企业实际分得利润或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利润时才能计入应税利润,从而产生应纳税时间性差异。(2)确认费用或损失的差异。当企业发生某项费e69da5e887aa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7386662用和损失时,在确认费用期方面也有二种差异:一是按会计制度确认为当期费用或损失,但按所得税法规定需待以后期间从应税利润中扣除;另一是按会计制度规定为以后期间的费用或损失,但所得税法规定可从当期的应税利润中扣除。如企业发生的广告费用支出按会计制度规定直接计入当期销售用中。由于广告费数额往往较大,而且企业长期的广告宣传可能会带来品牌效应,乃至形成著名商标,这样的品牌、商标、商誉,都会使企业长期受益,而不是仅仅对某个或几个经营年度发生作用。所以税法规定企业每一个纳税年度可扣除的广告费用支出不得超过销售收入的2%,超过部分可以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这实际上要求企业发生的广告费支出按受益期较为均匀地摊销。
若经汇算清缴调整后,应纳税所得额仍为负数的,那不用缴交企业所得税。

5,所得税会计相关问题的探讨

所得税会计研究目前,随着国家相关财务与会计和税收政策、法规的不断出台,我国“会税分家”的轮廓已经清晰,所得税会计不仅仅是理论问题,它的实际应用问题也已摆在人们面前,关注所得税会计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一、基本概念(术语)及所得税会计的属性界定(一)基本概念:所得税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会计学科必然涉及一些专门术语。收益概念在所得税会计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由此派生出的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概念是所得税研究的出发点。同时又据此衍生出所得税会计的归属性概念:所得税费用与应纳所得税。1、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会计收益,也称账面收益、报告收益,是根据财务会计准则的规定,通过财务会计准则,尽可能精确地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以利于实现财务会计对外报告的目标。应税收益,也称计税利润、纳税所得,是根据国家税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计算确认的收益,也是企业申报纳税和政府税收机关核定应税额的依据。应税收益的确认受税法约束,并因政府修订税法而变化。2、所得税费用与应纳所得税。所得税费用是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与当期收入相配比的所得税金额。它是根据财务会计准则计算的,企业当期所创造的收益所应负担的所得税费用。应纳所得税是根据税法规定,按照适用税率和规定的税基(计算的企业当期对政府的纳税责任)。(二)计税差异:会计制度和税法两者的目标不同,对收益、费用、资产、负债等的确认时间和范围也不同,从而导致按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和按税法计算的“应税收益”之间产生差异。通常将这种差异称为“计税差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引入全新概念——暂时性差异,它包括时间性差异和由于计量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差异。1、永久性差异:我国强调的是“计算口径”,侧重核算。因此,由于企业一定期间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计算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差异称为“永久性差异”。2、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的跨期摊配是所得税会计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对暂时性差异加以界定。第一类,时间性差异,指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额的差异。(1)先在财务报表上确认,后列入应税收益的收入或利得。(2)先列入应税收益,后在报表上确认的收入或利得。(3)先在报表上确认,后列入应税收益的费用或损失。(4)先列入应税收益,后在报表上确认的费用或损失。第二类,确认计量方式不同造成的差异。(1)因税收减免造成可折旧资产税基减少。(2)用递延法进行会计处理的投资减免税。(3)当报告货币就是功能货币时国外业务的影响。(4)通涨指数导致资产税基增加。(5)按购买法核算的企业合并。(三)属性界定;所得税的本质(性质)。各国的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对所得税的性质有“收益分配观”和“费用观”两种不同的观点。“收益分配观”认为,向政府缴纳的公司所得税与股东分配的股利一样,具有分配企业收益的性质,只不过分配的对象是国家而已。它是财政观上的所得税。“费用观”则认为,在会计报表中,公司所得税可视为企业为获得收益而发生的一种支出,是费用性质的项目,它是会计观上的所得税。这两种观点是对所得税从不同的视角得出的结论,那么,在我国所得税究竟是费用还是收益的分配呢?其划分的关键取决于报表的向导。如果一个国家的报表导向主要是为投资者、债权人服务,则所得税就应视为费用;如果是为企业管理当局服务,所得税必然被看作收益的分配。2、所得税会计的属性。所得税会计就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或亏损之间差异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二、关于我国所得税会计框架的设想构建我国所得税会计框架主要针对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构建原则问题,是从所得税会计系统的“外部”来考虑的,即我国当前未来的所得税会计系统的建立怎样与其所处环境融为一体;第二个是其框架结构应包含哪些内容,是从所得税会计系统的“内部”构造来考虑的。(一)构建原则。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这是从时间角度考虑的。相比而言所得税会计比财务会计更具“时效性”。因为所得税会计更多的受税法及相关法规、条例的约束。构建我国的所得税会框架应把握一个“度”的问题:过于重视现实操作性,可能存在很快过时的风险,而太超前几乎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又显得华而不实。因此,从时效性考虑,应尽可能面向未来,同时又留有余地。2、扎根本国,放眼世界。构建我国的所得税会计,要根据国内
人们较普遍地认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课征制度是导致个人所得税在调节高收入方面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分类课征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不纳税或少纳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www.wsdxs.cn/html/caishui/20090925/145957.html

文章TAG:所得  所得税  税收  收益  所得税收益什么概念  
下一篇